当前位置:菜鸟小说>穿越>> 【番外七】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【番外七】(1 / 2)

费映环是从浙江的江山县,走陆路进入江西地界的。


沿途惊动官员,府县官吏纷纷出动。


广信知府早早得到消息,备上船只去玉山县恭候。玉山知县迎送到县界,上饶知县无缝衔接,而铅山知县早已在鹅湖镇东边等待。


放在新朝创立之初,这种行为是被禁止的,不准地方官吏兴师动众去迎接权贵。


三十多年过去,官场陋习复生,趋炎附势又变得习以为常。


上饶水驿。


费映环已经八十多岁,抵达驿站之后,并未下船游玩。


知府侯昌也不敢胡乱打扰,只随船在旁边候着。邻近傍晚时分,县丞靠船过来说:“县尊,一房先生请来了。”


“快请!”侯昌连忙说。


费映环在家乡的老相识,陆陆续续都已病逝,如今只剩这位“一房先生”。


此君名叫王鄘,字孟侯,号一房。


崇祯四年,费映环、胡梦泰、王鄘等同乡,曾经结伴进京赶考。费映环和胡梦泰都落榜了,王鄘却考上了进士,明朝灭亡时已经担任山东省参议。


当时山东糜烂,王鄘这个参议毫无实权,干脆直接挂印归乡。可大明还未灭亡,王鄘拉不下脸投靠“逆贼赵瀚”,便在乡间设立私塾教书。没教两年书,乡下愿读书的孩子,都进了官方小学校,王鄘只能在家耕读度日。


直至新朝思想开放,讲学之风兴盛,潜心修学多年的王鄘,终于在上饶县开宗立派。


“公爷,一房先生前来拜见。”


“王孟侯?快快有请!”


八十多岁的费映环,身体居然还挺利索,由健仆搀扶着,手拄拐棍亲自出舱迎接。


王鄘比费映环年轻几岁,一身布衣,静立船头。


两舟接近,王鄘拱手朗声说道:“灵翁,好久不见!”


“贤弟快请上船喝酒!”费映环高兴道。


费映环六十多岁的时候,在杭州灵隐寺建了别墅,自号“灵苑居士”、“灵叟”。他在学术上没有开宗立派,专攻史学、文学、书法和绘画,还参与编撰《民始全书》,在大同新朝的学术界也算名声响亮。


王鄘当即被邀请上船,知府侯昌也搭了便车,其余弟子和官吏皆在旁边船上候着。


“请坐,侯知府也请。”费映环心情愉悦。


“多谢老公爷!”侯昌小心翼翼坐下,半个pì股悬在空中。


娄氏也被侍女搀扶过来,王鄘和侯昌连忙起身拜见:“老嫂子(老夫人)安好!”


“都坐吧。”娄氏满脸微笑,亲自给他们倒茶。


费映环问:“贤弟身体可好?”


王鄘回答说:“还过得去,大病没有,小病不断。”


费映环有些惆怅:“唉,当年赶考的上饶士子,如今就只剩你我二人了。我记得,我们一起进京考了三次,我跟老胡(胡梦泰)一起考了五次。”


王鄘笑道:“本来该四次的,崇祯元年那回,我临行前生病了。”


费映环也笑起来:“就是那回,我在北京也病了。却没曾想,因病耽搁时日,回来的半路上,居然遇到了当今陛下。那个时候怎能料到,随手带回来的小娃娃,做得出这等改朝换代的大事。”


“此天命也!”王鄘奉承道,“也是灵翁的福气,更是费家历代贤者留下的福荫。”


费映环得意的捋着胡子,点头说:“当年一次次赶考,就想弄个官做。最后实在没法,只能花钱买了个知县。但这数次落榜,也非没有收获,沿途体悟百姓疾苦,不再是闭门苦读的无知书生。常言道,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。如今仗剑远游之风更甚,年轻学子赶上了好时候。”


王鄘附和道:“是啊,现在的小年轻,真真赶上了好时候。天下安定,没有草寇肆虐;百姓富足,粮价也稳得很,出门比以前容易多了。最近听说,赣江有了那什么蒸汽船,可以烧着煤炭日行千里。”


“日行千里只是虚言,二三百里却是有的,”费映环笑道,“只需船工往锅炉里添加煤炭,蒸汽船就能无风自动。听说还在改进,指不定往后船速更快。另外,还得沿途修建煤站,没有煤炭就跑不起来。”


知府侯昌突然chā话:“广信府这边,已在筹划修建煤站了,两三年内必可通蒸汽船。”


费映环点头道:“如此甚好。”


突然,费映环又问:“贤弟子孙,可有在做官的?”


王鄘摇头感慨:“我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,都不是什么读书的料,只能去考吏员做些杂事。倒是有一乖孙,前几年中了末榜进士。那小子能吃苦,主动请tiáo虾夷县,跟岛上的土着打交道,如今已做了虾夷知县。”


费映环问:“虾夷县我听说过,就是日本北边那个大岛?”


“然也,”王鄘详细讲述,“岛上分为三股势力,一为虾夷野人,二为日本移民,三为汉人移民。我那乖孙儿来信,他在虾夷县引种水稻,岛上各族百姓皆顺服。那里以前是不产米的,今后就有大米吃了,且口感上佳,种出来的大米皆为良品。”


费映环赞许说:“此大功一件,贤弟养了个好孙儿。”


又聊一阵,王鄘说:“灵翁,天sè已晚,移驾寒舍住几日如何?我有一方大池塘,养了许多鲤鱼草鱼,饮茶垂钓说不出的惬意。”


费映环婉拒道:“我这次回铅山定居,有的是时间闲游,鹅湖镇挨着上饶,待安顿好了再去。”


“那咱们就约好日子,”王鄘笑着说,“届时再请周边的耆老和名士,一边钓鱼饮茶,一边吟诗作赋。”


费映环笑道:“此亦美事。”


众人移步至甲板,费映环极目远眺,在昏暗的江面上,隐隐可见渔火如豆。


知府侯昌趁机诉说政绩:“老公爷容秉,如今这广信府,可谓是物阜民丰,人丁比崇祯年间翻了两番。人口虽多,百姓却能得温饱。家中田地不够的,都进了茶厂和纸厂。特别是纸厂,广信府诸县所产纸张,放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。另外,如今商业大兴,广信府又是四省通衢,只这货物运输就能养活无数人口。”


费映环点头说:“实属不易。我还记得年轻那会儿,大约每过十年,就要闹一回饥荒。铅山县还立了座白菜碑,知县带着百姓一起啃白菜,劝导富户捐粮救活了无数饥民。”


王鄘笑道:“全赖陛下开拓之功,海外已有多个产粮地。每年无数粮食运回,沿海数省皆不愁吃的,粮价也日渐稳定下来。不像前明那会儿,每年漕运耗费无数,南方各省粮价跟着涨。”


“天下太平,百姓安乐,开疆万里,四海归服,此自古未有之盛世。”知府侯昌继续拍皇帝马pì。


王鄘笑道:“若非我已老迈,怎也要去北海、葱岭、大宛看看。特别是北海的属国城,看报纸上说,去年建起了苏武庙,苏属国泉下有知亦可安息了。”


请收藏:https://m.cnzjj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