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(1 / 2)

第四百章【满村尽是蒋家徒】


十字坡。


青云门的山门之下。


一辆拖拉机突突突的开到这山坡子下,村里修的石板路其实已经有不少地方开裂破败了。


一路上把陈诺和老蒋颠的够呛。


老蒋和陈诺坐在拖拉机后面的车斗子里,一边扇着灰,一边咳嗽着。


拖拉机停下,跳下车的时候,老蒋笑眯眯的走过去拍了拍开拖拉机的老伯,用本地的口音笑眯眯的道了两声谢,从兜里摸出一盒烟来塞进了人手里。


“不用不用!”拖拉机老伯和老蒋推搡了两下:“蒋老师,你是咱们村里当过老师的人,不能拿你的烟哟,我家的老四老五当年都是你教出来的……”


老蒋强行把烟塞进了人家口袋里,这才转身看了一眼从车上跳下来手里提着背包的陈诺。


拖拉机开走,老蒋挥手告别,才转身看了看这山坡子上的野茶树,还有野桃树,目光悠然,仿佛带着几分缅怀。


“你以前在这里教过书?”陈诺问道。


“不然呢?没在这里待过,我怎么会收了吴叨叨那个坏种当徒弟。”老蒋摆摆手,叹了口气。


想着自己这一门,也真的作孽……


内门的几个徒弟都是妖孽东西。


而吴叨叨这个外门的记名弟子,当年自己还左右看着都不顺眼——如今和内门的这几个妖魔鬼怪一比。


那简直就是良善之人啊!


老蒋其实一直就是把陈诺的师娘宋巧云托付在青云门照顾的。


这是陈诺这次陪着老蒋出发来之前才知道的。


……也好。


吴叨叨那个家伙虽然鬼鬼祟祟了一点,但一门老小,都是有本事的。宋巧云在这里,吴叨叨一门应该能护得住她。


当然不是靠那个打架连自己徒弟都打不过的吴叨叨。


而是吴叨叨的老婆,那个眼珠子白多黑少的女人。


她那一手鞭子,当初和陈诺相斗,都能追的陈诺满山跑。


·


来之前出发的时候,老蒋其实很着急,一路上都坐立不安的,但真的到了十字村,却反而看着,那气儿啊就沉下来了。


双手背在身后,丝毫没有帮陈诺拿行李的意思,施施然的走在前面。


陈诺倒也无所谓,背行李就背行李啊。


毕竟是自己的师父。


本事大本事小的,师徒就是师徒嘛。


唐僧打起来就是送肉的份儿,但走路的时候,还不是猪八戒沙和尚一个牵着马一盒挑着担?


吃饭都是孙猴儿去化缘或者摘果子给捧到面前来呢。


老蒋和陈诺一路上山,一路却忍不住开始絮絮叨叨的说了些个话。


蒋老师其实在这个地方待过不少年的。


早年他其实是金陵本地人。


只是从小没了爹妈,被宋巧云的爹收养。


宋巧云的爹是十字坡生十字坡长大的。


后来老宋去了金陵城谋生,做点小买卖,无非就是夏天推个自行车上街卖冰棍儿,冬天卖糖葫芦棉花糖什么的。


有两年,还推着个土炉子,走街串巷的炸爆米花。


给钢筋过修过锅底,磨过剪子锵过菜刀。


其实宋巧云的爹,算是个有文化的——毕竟祖上当官的,练武到如今,其实有点家学渊源的意思——练高深的武功,不识字是不可能的。


不然的话,给你留下本武林秘籍,你不识字,那不是抓瞎了么?


还得懂些医学药理。


但亏就亏在,那个年代做啥都讲成分的。


老宋成分不好,进不了工厂,当不了光荣的工人阶级。只能当个小贩子。


顺带说一句,如今的年轻人,知道“成分”是什么意思的已经很少了。


若是再过二十年后,陈阎罗重生回来之前那个年代的话,已经没什么年轻人知道这个词儿了。


——靠走街串巷的各种谋生,老宋在金陵城养活着宋巧云,也靠着一路供了孩子上学。老蒋还特别整齐,一路念到了高中。


在那个年代,已经是罕见的高学历了。


然后呢,就到了相应号召。


小蒋光荣成为知青了。


知青么。


当时正念高一的老蒋,停下了课业。


相应号召么。


老蒋是个简单的性子,太复杂的事情不会想那么多。


于是,少年老蒋上山下乡。


这个时候,老宋就出了一把子力气,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动作。


老宋砸锅卖铁托人找关系,最后弄成了一个事儿。


把老蒋上山下乡的去处,最后安排到了,回十字村。


于是,把在金陵住了多年的小院子,家门上了一把锁。老宋带着十来岁的小蒋还有宋巧云,回了十字坡。


多年后,老蒋回忆起这段往事,无比感激自己的师父做的这一切!


那年月,其实很乱的。


有些地方是很艰苦。。


但回十字坡就不同了。


老宋是这里的本土人出去的,回去就等于回家,乡里乡亲的,都有人帮衬着。


蒋浮生听说自己学校里的同学分去了别处的,日子过的挺难。


听闻了这些,再看看自己个儿在十里村的日子。


那真的,一个天山一个地下。


屋子给分了个好的大的——屋顶漏雨和房梁维修,都是本村的宗族乡亲一群小伙子帮着弄好的。


棉被什么的,也是张家借一床李家送一卷。


灶台的砖头都是村里二十多户人家给凑出来的。


其实按照规定,小蒋是知青下乡,也要干活儿的——当然也不白干,有工资拿的。


那年月,这叫工分。干多少活儿,挣多少工分,然后多少分可以换多少口粮。


看,这不就是积分制么。


可见积分制在华夏早有渊源……


但是本地本乡的人,都当老宋一家是自己人回来的,都愿意照顾着。


而老宋更是拿定了一个主意!


“哪朝哪代,人都是要读书的!


古往今来,不管哪国哪朝,只要是稳定的社会,有文化才能吃的开!


所以,不读书不行!”


于是,老宋给小蒋定了路子:在家念书!


从金陵回十字村的时候,家里的那些被褥家当,老宋其实没带多少。


却唯独把小蒋在学校里的那些课本书,一张纸都不带少的,全带回来了!


还不止!


老宋利用自己之前在城里收破烂的功夫,走街串巷的,还搜罗了一些高中课本——那个时候不少知青上山下乡,很多人都把书本当破烂卖了。


老宋就趁机收了好几套回来。


全带回了十字村。


于是啊,在小蒋当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些年,其实很多需要挣工分的活儿,都是老宋去出面代他下地干活儿去了。


而小蒋则被老宋压在了家里,闭门苦读念书自学。


那个年月,其实日子过的苦,读书也没那么容易。


无非就是乡里下的组织开大会的次数多了些。


其他的,也就还好。


就这么着,一家三口,在食子村,就这么半苦半甜的,过了好几年。


小蒋在十字村靠着自己自学,把高中的学业算是完成了。


然后,老宋又拿了个主意,和村里的村长村老支书什么的都合计了一番。


村里的村学还得办!


还是拿出了当初教育小蒋的那番话来说服了村里人。


再然后,十七岁的小蒋,就在十字坡,成为了一名村学的小学老师。


嗯,说是小学老师有点不准确,村学没那么严谨,其实是小学初中的课程一起教。


能上多少上多少,能学多少学多少。


其实一开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。


乡下的条件特殊,让孩子上学这个事儿,其实也推行的不顺畅。


别说那个年学了,就算是在现在,一些贫困地区让孩子上学都不容易。


小蒋就一家一家的跑,一家一家的劝。


帮张家忙农活儿,帮李家椿稻米,帮赵家搬柴火,帮孙家垒砖头。


一家家的,把全村的孩子收拢到了那个小小的村学里,可以有机会跟着自己念课本:春天来了,大雁往南飞……


这么说吧,六十年代末,到七十年代,整整十多年,十字坡这一代,下到五六岁,上到十四五岁。


十字坡的这么一代人,不管是长长短短的,都在村学里学过,少的上个十天半月就不读了,多的能上个两三年三五年的。


甭管多少吧,十字村的这一代人,不管你是谁,见到老蒋的面儿,都得规规矩矩的喊一声“蒋老师”。


于是,小蒋老师在十字村的威望,直追老宋!


最巅峰的时候,威望高到什么程度呢?


小蒋只要背着手在村里溜达一圈,甭管上学家去,不敲门直接推门就进,主人非但不会觉得不妥,反而还会眉开眼笑的让座,还非要热情的留饭。


村里的一些大事小事,婚丧嫁娶,小蒋老师必须是请到的贵宾,要坐主桌的。


年轻后生结婚娶媳妇,生孩子这些大事儿,必须要请小蒋老师当个主婚人,生了娃儿,若是能让小蒋老师给取个名儿,那才叫妥当!


小蒋在十字村里待到了二十三岁。


那个时候,老宋就已经身子不行了。


家里,里里外外的,也都是小蒋做主。


二十五岁的时候,国家恢复了高考,小蒋按照老宋的嘱托,参加了那次高考。


靠着在乡下这些年,自学高中课程没有荒废掉,又靠着在村里当了这些年的老师,每天和课本打交道的那份熟稔,成为了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。


是的,二十五岁参加高考。


那年月,别说二十五岁的高考生,四十岁的都有!


请收藏:https://m.cnzjj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没有了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