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堂讨厌的人不止魏征一人。
基本上,挂上“御史”这个官职的人都不怎么讨人喜欢。自从历史上“御史”这个官职主管挑刺兼喷人之后,这个官职就臭了大街,无论君臣都远远躲着走,生怕招惹上了沾一身腥臭。
于是御史这类人不知不觉成了朝堂里的一股黑恶势力,当然,官面上说得好听叫“清流”,私下里却被人称为“言官”,“嘴官”,顾名思义,这类人是为专门怼人喷人而存在的。
虽然讨厌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个官职确实有存在的必要,他们是促进王朝走向繁荣盛世的催化剂,大到国策军事的方向偏失,小到君臣个人私德甚至衣冠整洁等鸡毛蒜皮,都在他们唠叨的范围之类,朝堂有了这种人,才能充分保证帝王的权力不会毫无约束,保证国策的制定和推行不会产生错漏。
冯渡的奏疏渐渐发酵了,有心也好,偶然也好,总之,莫名其妙便有别的御史参与进来,李世民两次三次置之不理,御史们较劲的心便越来越重,这群人不仅脾气暴躁,而且像青春叛逆期的少年,你越是不理我越是要给你添堵,骚扰到你不得不正视为止。
事情其实并不大,催促成年的皇子们去地方州府赴任而已,合情合理合法,只是李世民漠然的态度令御史们很不满,礼法和规矩既然定下了,当然要遵守,不然你定下来干嘛?
于是,一桩本来并不大的事,由于李世民的态度问题,反而越闹越大了。
冯渡上疏后的第五天,李世民第三次留中不发后,参与进此事的人越来越多。
十二名御史同时上疏,说的当然都是同一件事,成年的皇子们该去地方州府赴任了。
到了这个时候,极少数的朝臣终于察觉到有些不对劲。
本来一件很小的事情,竟令十二名御史不约而同上疏,这事背后怕是不简单,若说是巧合或是纯粹出于公义,这话说出去鬼才信。
上疏的御史越来越多,到了第六日,李世民终于不得不正视了。
因为第六日的朝会上,已经有御史在大殿内当面提起了此事。
李世民神情莫测,飞快瞥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一眼,然后语气平静地让朝臣们就此事各抒己见。
说是“各抒己见”,其实殿内的舆论风向已然呈现一面倒之势。
这根本是一个没有任何讨论必要的事情,成年皇子赴任地方本就是大唐礼法规矩,以前大家不提这事,是因为李世民睁只眼闭只眼,朝臣们自然识趣不去给天家添堵,如今这层窗户纸被捅破,那么,礼法规矩就是真正必须搬到台面上说的正事了。
说得严重点这叫“祖宗成法”,原本有些祖宗成法无关紧要,遵不遵守就那么回事,但是,若是拿出来炒成了热门话题,事情就严重了,本来睁只眼闭只眼对付过去的小事,到了这个时候,谁都无法再敷衍应付。更何况,成年皇子离京赴任地方本来也没什么不对,长安城里少几个祸害实可谓喜大普奔喜闻乐见载歌载舞拍手称快……
所以,殿内所有朝臣的态度全部都是赞同,许多人甚至直接站出来,请求李世民马上下旨,勒令死赖在长安不走的皇子们马上离京,包括刚刚找到借口回到长安不久的吴王李恪,也得马上收拾行李赶紧滚蛋。
明明是龙子贵胄,今日却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似的,李世民坐在殿内,越听脸色越黑。
规矩是规矩,规矩确实应该遵守,但……你们这副迫不及待送瘟神的态度是几个意思?朕的儿子们有那么惹人厌吗?
李世民不高兴了,自己的儿子虽说确实大多不太争气,可终究都是自己的亲儿子,李世民不算好父亲,但护犊子的心也是有的。
“此事……容后再议。”李世民终于表态。
群臣立马闭嘴。
你是皇帝你最大,既然你不想聊,大家当然不会继续找死。人群里,十几名御史神色不甘,但还是很识时务的不再多说了。
出了这件事,李世民的心情不太好,朝会自然开不下去了。